4月10日訊 在談到艾克森退役一事時,《濟南時報》撰文認為,中國足球“初代歸化”正在謝幕,而中國足球卻還沒有“說明書”。
北京時間4月9日,35歲艾克森宣佈退役,結束瞭自己持續16年的職業生涯。隨著艾克森退役,中國足球在金元時代大力推動的首輪歸化大潮正在逐漸謝幕:阿蘭、費南多上賽季結束後離開中超,目前均無球可踢;洛國富在2024年宣佈退役;高拉特在歸化完成後未曾代表國足登場便宣佈退役。
曾經他們是中國足球沖擊世界杯的希望,如今一場豪賭淪為泡影,中國足球卻還未找到歸化球員的使用說明書。從數據來看,艾克森或許是中國足球最具回報的歸化球員。艾克森共為國足出場19次,貢獻4粒進球3次助攻。隻是由於完成歸化後已處於職業生涯末期,艾克森並沒有成為改變中國足球命運的關鍵先生。
同樣的命運在阿蘭、高拉特、洛國富、費南多等球員身上不斷重復,他們都以外援的身份在中超打出名堂,在金元足球最鼎盛時期開始啟動歸化程序,在巔峰期過後終於具備為國足比賽的資格,又在混亂的氛圍中淪為中國足球的塵埃。
這是中國足球的一次豪賭,以艾克森為例,他在效力海港時年薪在500萬歐左右,但在完成歸化後回到恒大的他年薪上漲到800萬歐左右。並且,憑借“戶口本”優勢,艾克森的職業生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瞭延長,對以他為代表的歸化球員而言,這是一次相當超值的選擇。
這是中國足球一次失敗的嘗試,事實上在歸化戰略啟動之初,各方尚未有完整的計劃。投資人出於變相增加外援的角度豪擲千金,但國傢隊卻由於種種問題未能厘清思路,最終帶來的是混亂與爭議,國足紙面實力雖有提升,但表現在球場上的卻是極度的自我否定與批判。
就目前中國足球的整體環境而言,歸化球員仍然是短期提升球隊實力最有效的手段,但這種設想轉變為成果需要復雜的過程,隻有完善的頂層設計,才能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,顯然,我們如今還沒有搭建起這樣的體系。
中國足球的歸化更多在中超內部挖潛,由於居住時間等限制,大多數球員達到條件時已經過瞭巔峰期。除此之外,球隊始終沒有成熟的體系,教練組的態度也不統一,歸化球員的存在便相當尷尬。我們現在還有塞爾吉尼奧,未來還有更多歸化,但這項工作不能僅停留個人層面,找到歸化球員的說明書,中國足球需要經驗,更需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