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勇士 VS 火箭
G3的勇士拿出瞭殘陣版本的韌性。這種時候,科爾往往有超出預期的用人,也往往能體現體系的優越性。由於形勢被動,全隊也更容易集中註意力,打出持續高質量的比賽。
不過,韌性、體系、專註之外,也不得不說,有沒有牌可打,依舊是牌手打不打得好的前提。沒有相應類型的球員,科爾也無法虛空造牌實現自己的目的。最典型的部分,庫裡不在的銜接段,勇士進攻確實沒什麼辦法,隻能依靠零敲碎打和防守拖到庫裡回來,這個科爾沒轍,總不能再上斯潘塞。G3勇士能打出一場好球,還是有以下前提條件:
擁有一個認知中的庫裡;
擁有DPOY級別的追夢·格林;
擁有冠軍季的黃金拼圖小佩頓;
擁有一個理論上具備空間價值的高中鋒;
擁有一個當天手感不錯的射手希爾德。
這5個條件湊齊瞭,才讓勇士在攻防兩端的佈局成立。換句話說,卡組裡牌的品質隻是一方面,關鍵還是藍白卡的功能性要對,才讓牌手有搭配的餘地。
在巴特勒缺席的預期下,我原本認為理想的頂替巴特勒首發的人選是盧尼。畢竟籃板球已經成瞭這輪系列賽的關鍵勝負手,而在3號位不是巴特勒的情況下,盧尼沒有射程的問題也不會那麼難受。
但科爾的選擇是5號位首發波斯特,同時拿下穆迪用瞭庫明加。表面上,這可以解釋為兼顧進攻與體型的需要,波斯特能提供空間,庫明加能提供錯位單吃與快攻。但實際上,科爾佈陣更可能的原因是,計劃中確實存在巴特勒G3就上的情況。如果是巴特勒首發,用波斯特替換穆迪是唯一兼顧射程與高度的辦法。巴特勒不打,那麼不在輪換中的庫明加頂替他的位置,也就完全不打亂原本的整體輪換計劃。
不管科爾的佈陣邏輯是什麼,他佈陣的效果達到瞭,隻是方式跟預期略有差別。庫明加依舊無法與其他人對齊顆粒度,一不小心合同又打少瞭500萬,看來科爾不用他,真的是在保護他。波斯特平時最擅長的三分球一個沒進(其實也沒怎麼投),反而在卡位、沖搶前板和限制阿門·湯普森上貢獻突出,交出瞭非常驚喜的防守效果。不得不讓人感慨,中鋒終究是中鋒,身體再勁爆的前鋒,護筐、籃板還是沒有2.13的尺寸管用。雖然G3火箭依舊贏瞭籃板球,卻沒有贏二次進攻,因為勇士利用波斯特的前板起碼投進瞭3記三分。G1賽後說,二次進攻創造的三分是很難防的,因為機會出現的很隨機,火箭需要把握。G3反而被勇士把握瞭。
勇士交出瞭系列賽最好的一場防守。身邊有瞭一位中鋒隊友幫忙保護籃板和護筐,追夢可以放開手腳,不管是對申京的限制、上線防擋拆,還是籃下到處救火,追夢這一場都是大師級的表現,今天進攻的乏力完全不能掩蓋防守的作用。因為勇士防的太好,火箭這場擺雙塔的時段沒有瞭效果,這輪系列賽也第一次感覺到,烏度卡對於拼防守決勝負有瞭一點不自信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
我們在前瞻裡講到,烏度卡有三種體型模式——單塔、雙塔、五小。對勇士,三種體型模式烏度卡都用過。但到瞭G3,雙塔擺的時間很短就因為實在攻不動被拿下。他也沒有再嘗試擺五小博弈換防,這可能是因為,他沒法在格林不靈的情況下再沒有申京,這樣進攻更加沒有人托底。
理論上,單塔最不適合打勇士。雙塔有攻防籃板球的絕對優勢,且在一塔提上防守時仍有人護筐。五小則能拆掉勇士的穿切。單塔中鋒既要挨防擋拆、傳切的打,又不能把籃板球優勢拉滿,在沒有優質空間和擋拆能力支持中鋒的情況下,效果有點兩邊靠不上。
火箭常規陣容都是用單塔,這輪系列賽當然也是如此。之前有效果是因為申京對穆迪這個對位,後者進攻不靈讓申京規避瞭針對。與此同時,阿門的沖擊力在進攻端事實上起到瞭“塔”的效果。但科爾的變陣用中鋒限制瞭阿門,首發沒有瞭穆迪,申京自然也就沒有穆迪可對。
佩頓和希爾德則讓勇士進一步實現瞭邏輯閉環。佩頓再一次打出瞭閃電順下,還投進瞭大空位三分,申京自然不敢防他。希爾德雖然運球抽象,三分手感卻在線,火箭防他的球員後面基本寸步不離,更加不是申京適合的對位人。由於波傑姆斯基能打持球,申京也不會防他。這樣一來,申京就隻能重新去防追夢,也就不得不被卷入上線防守,而他要面對一個狀態極佳的庫裡。正如庫裡自己所言,二節半開始,他增加瞭個人進攻侵略性,個人能力沖破夾擊與高難度持球投三分全安排上,而不是如之前那樣更多靠出球破解夾擊。在有瞭“庫裡可能會硬來且狀態極佳”的預期下,火箭防庫裡的掩護戰術也就很難不犯錯。
於是,打傳切的條件全部湊齊。在烏度卡拿出單塔陣容決戰後,科爾拿出瞭四後衛+追夢的小陣容。希爾德拉住弱側註意力,波傑和追夢弧頂發牌參與戰術,同時帶走火箭最具護筐價值的中鋒與阿門。庫裡和佩頓跑交叉,沉浸回自己熟悉的傳切舒適區。
勇士這場沒有巴特勒卻異常精彩的G3,不隻是核心暴走、拼圖爆發那麼簡單。每個特定角色的功能性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,波斯特、佩頓、希爾德都擁有其他人不具備的特長,即使他們隻是一張白色卡,也恰好是合適的那張卡,鑲嵌於攻防兩端庫裡、追夢這兩張橙卡,打到瞭火箭的痛處。
這場比賽,確實讓科爾秀到瞭。
那麼,火箭要如何破局呢?
還是G1的觀點——先看格林(以及范弗裡特)。勇士這場用瞭聯防、夾擊、強延誤、ICE等多種方式限制格林,說到底就是不讓格林獲得舒適的跳投空間,同時讓他在無法起速的情況下被送到籃下包圍圈,針對他出球偏弱和匱乏的終結手段。
為啥我在前瞻和復盤中總是強調格林的“平地摳餅”三分?作為運動天賦炸裂的2號位,他最特殊的功能性就應該是“無中生有”。格林可以減少叫掩護,在勇士的包圍形成前一對一強行拔出一些跳投空間。或者在聯防落定前,在半轉換中堅決出手。總而言之,交出足夠的硬解。這些內容有瞭,烏度卡佈陣上的煩惱能少一半,因為這種情況下,“門神”組合和雙塔的空間問題都可以被大幅緩解。
如果格林和范弗裡特的進攻起不來,或許史密斯應該被更多使用。單塔陣容要保證5號位身邊有足夠好的空間,進而放大5號位的進攻價值,也能讓被夾擊的格林喘一口氣。火箭隻有史密斯+狄龍的前鋒線組合有這個效果。
另外,阿門其實有機會交出更好的近筐終結。G3波斯特對他的限制未必能維持,但這要阿門自己去證明才行。
火箭雖然不是一支進攻體系特別嚴謹的球隊,在球隊整體的攻防邏輯上,何嘗不是環環相扣?後場進攻、前鋒線空間、雙塔彼此影響,後場進攻立住瞭,前鋒線和內線用人都有彈性。反之,球隊在保防守還是優化空間進而提升進攻之間就會更糾結,而火箭可能很難走優化進攻的路子贏完整的勇士。這可能意味著,硬解來確保防守型陣容成立,依舊是火箭贏下系列賽的基本前提。
2.快船 VS 掘金
戈登上演瞭極限扣籃絕殺,把掘金從鬼門關上拉瞭回來。這個球如果不算,以掘金這場的消耗和比賽勢頭,加時賽大概率是快船贏。而如果快船3比1領先,很難相信這支掘金能又一次翻盤。反過來,掘金扳回一城,2比2打平,他們重新擁有瞭主場優勢,後面三局兩勝,系列賽結果又難說瞭。
誰強?
從前4場的比賽內容看,快船強。可強不代表一定能系列賽勝出,掘金也贏過不止一輪輸凈勝分的系列賽。不管是系列賽、常規賽、還是一場比賽,掘金都有結果好於過程的履歷,也就是說,掘金可能賽季凈勝分不夠好,系列賽輸球的場次難看,贏的費勁,48分鐘領先的時間不多,但不妨礙他們可能是笑到最後的那個。
快船真的要警惕,G3賽後的輿論氛圍太一致,起碼球迷是輕敵瞭。
當然,G4的內容並不是掘金常見的收汁,反而是他們差點被快船收汁。這場比賽,掘金是真的極端,阿德爾曼簡直是賭徒:
掘金用首發全部上42~44分鐘的方式解決替補不行的問題;
用提前收縮籃下,完全放掉快船側翼的方式解決中路防擋拆的問題。
這兩個策略看起來都不是系統性解決球隊頑疾的辦法。但掘金還能怎樣?人就這些人,季後賽變不瞭瞭,沒有其他調整空間,而G4肯定不能輸,輸瞭就沒瞭,於是隻好博一下,賭一把。
快船也是真給面子,鄧恩、老巴合計三分12中2,一直無法回應。反過來,約基奇花樣百出,獨一檔的實力在這,托住瞭底,隻要首發5人組齊全,掘金的進攻也沒有太大問題。
就這樣打到瞭第四節,快船down到瞭谷地,於是觸發被動——盧上班瞭,做出調整:
前鋒線拼圖都不用瞭,擺鮑威爾+博格丹雙射手在哈登+萊昂納德+祖巴茨身邊。這是前瞻裡說的,快船進攻拉滿的陣容;
博格丹領穆雷,卡子領約基奇,另外3人聯防。但快船又不是絕對聯防,在2盯3聯和盯人直接有切換。不管怎麼切換,基本思路是盡量不讓祖巴茨去上線瞭。
這下攻防兩端思路都對瞭。掘金你不是玩命放三分線嗎?鄧恩和老巴可以一直鐵,鮑威爾大空位總有進的時候——第四節真的進瞭,懲罰的好疼。掘金不是打祖巴茨出來就偷籃下的空切嗎?現在我祖巴茨徹底不出來瞭。
這兩個調整,再加上掘金體能見底,形勢迅速逆轉,快船一副要拿下賽點的樣子瞭。
然而,最後還是功虧一簣。鮑威爾進瞭,卡子不進瞭。約基奇一次梯雲縱跳投,戈登一次空接扣籃絕殺。雙方重回同一起跑線。快船有實力優勢,掘金有主場優勢和第一球星優勢,系列賽結果又難料瞭。
但掘金確實沒有調整空間,他們基本會把G4的玩法持續下去,看看能不能等到快船心態崩盤那一刻。這是有希望的,畢竟,曾經發生過的事情,兩邊都會有記憶。
而快船不能再托大瞭,有牌得早一點打出來。辦法也擺在那,他們隻需要記住G4的第四節怎麼差點逆轉就行瞭。這一場畢竟還在安全線以上,心態放松利於反彈。等真到瞭生死戰,每一個球都是要命的,底牌後掏出來,怕是也夠嗆能好使瞭。